诺贝尔奖背后的中医智慧,用千年药势破解免疫之谜
归正按:202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已揭晓,授予3位免疫学领域科学家,表彰他们开创性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——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家人与他人,这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。
然而,当现代医学在微观领域里渐行渐远,我们是否该暂缓脚步,思考一下:生命的本质难道真就是物质分子与细胞的单纯叠加? 我们是否一直向外攀求走了太远、太远?

一、看待免疫的两种医学视角
在诺贝尔奖公布之前,无独有偶,归正恰巧也发表了一篇关于红斑狼疮的治疗文章,提出红斑狼疮的本质是外邪入血,导致免疫系统失衡。当人体识别到血液异常后,免疫系统被最大限度调动来对抗外邪,从而引发全身炎症。
这次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在研究中发现,调节性T细胞像极了免疫系统的“保镖”,时刻监控其他免疫细胞,一旦发现异常,便立刻反应以阻止它们攻击人体自身组织。
对待自身免疫性疾病:
西医的解决方法是抑制免疫反应,自家人即便识别出异常,也要强忍着按兵不动 中医的思路则完全不一样,采用的方法是顺应身体势能,力求达到各方平衡稳固,并趁机逐步引导外邪排出,最终解决问题
一个是在现象层面进行的干预,强力约束自家人;另一个则是在根源本质层面采用中药进行更深维度的调整,协调平衡各方。
西医在局部细节上发展太久了,以至云深不知处,只缘身在此山中,离生命的伊甸园越来越远。确实,敌我分明,眼光清楚得很,但问题是只关注了敌人,陷入“二元对立”,走到最后根本无法超脱自己。
二、药势,生命曾经留下来的动力轨迹
在《药之神机-药之势》一文中,归正曾提出:“懂得采集世间万物的势能,并合理用于人体,即是中药的玄妙所在。”
药的势能,是万物在亿万年进化适应过程中由生命活动留下的轨迹。
举例来说:
春桑叶与秋桑叶,化学成分大抵相同,药效却截然不同。春桑叶重在疏风清热,秋桑叶重在收汗敛汗。两者差异的本质原因在哪里?春天万物生发,升腾向上的力量旺盛;秋天万物收敛,沉降向内的趋势具足。 这便是四季在植物身上刻下的生命印记。 诸花皆升,诸子皆降。花是植物最向往阳光的部分,具备天然的向上势能;种籽是植物吸纳清阳之气后的精华储藏,具备向下势能。这是植物生命周期的自然表达。 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上万年,每一滴水沿着石尖坠落地面的过程,都凝聚着天地上下之势。先人们取钟乳石治疗妇人绝经,取的正是这沉降固摄的势能。
药势,是现代化学药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三、中药与化药距离生命到底有多远
化学药品以物质为主体,通过现代化学工业合成,普适性范围高,效率极高,能够通过检验检测手段看得见,摸得着,我们不否认其有效成分的药效,比如青霉素也确实是微生物生存运作轨迹中的产物。
然而,总体上来讲,化药缺少的恰恰是与中医六节藏象相匹配的药势。
这种药势,是万物在进化生长适应过程中,因应天时地利环境而留下的性德与倾向。它是生命轨迹在生命载体上的深刻烙印,是物质层面所见不到的更细微的存在,它们蕴含着趋势性的力量。
可以这样说:中药更贴近生命的轨迹,化药距离则更遥远一些。 这不单纯是表象的优劣之判,而是更重要的本质之别。
当西医执着于分析药物的化学成分时,中医更关注的是药物所承载的天地之势,他们是否对人体六节藏象的运行具有加持性力量。当西医在实验室里分离有效成分时,中医正在从观察天地变化、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中进行层层归类与总结,进而提取到六节藏象。
两种路径,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,两种不同的观察视野,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。
四、天地赋予万物之势,人能弘六节藏象之道
万物都在宇宙的不同层级循环中各得其所,各尽其用。中药之所以能调理人体,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承载着天地的韵律、生命的节奏,蕴藏着生命印迹遗留下来的驱动性力量。
当我们服用一味中药时,我们不仅仅是在摄入某种化学成分,更是在与天地对话,与亿万年的生命进化轨迹共振,缬取到那遗留下来的细微生命动力。
这种天地人三才的互动联结,正是冰冷的化学分子式永远无法给到的高度与温暖。
如此,当我们面对承载生命印迹与势能的中药,如何不心动?面对描述生命一气周流的中医六节藏象,又怎么不会惊讶于天地人三才的和谐与统一?
归正谨呈:生命的奥秘,从来不在显微镜下,而是在天道健运好圜、地道承载顺势里。 中医六节藏象之美,在于它让我们听见了这种韵律,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命通路和药势方向。
静夜思:当您手捧一碗汤药时,可曾想过其中蕴藏的不仅仅是草木之精,更是天地与万物生命曾经赋予的力量之势?欢迎评论区分享您的感悟。

小中小和
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有生于无,无形胜有形。一气周流,一切唯心。理气象三界,更是西医无法企及的高度和境界。赞 2

自强不息
带着感动读完了全文,形而上者谓之道,中药里蕴藏的生命印记与势能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,这种存在是可以被感知到的。赞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