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三伏灸---你不知道的也许太多

日期:2018-07-07

引言:三伏灸,盛夏时节的中医流行话题。每逢夏天,都有不少朋友发信息给归正,希望听听归正对三伏灸的看法。归正在此统一答复:三伏灸的思路合理且有效,但就医理而言,只能算是一块璞玉,有心人须细细雕琢,或许能有“石破天惊”的领悟。好了,接下来是归正开讲时间。

 

撒迦利亚经历了在彷徨中虔诚的等待,方才成圣

---Michelangelo《先知撒迦利亚》 


这是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较为深刻的一次医理阐述,难免艰涩难懂,敬请读者们要做好静心阅读的准备。有一定中医基础的,花30分钟应可寻得归正的思考脉络;无基础的,需要匹配相应的关联阅读,费时自然更久。

首先,弄清楚概念:何谓三伏天

三伏天的说法,始于春秋时期的秦德公。“伏”者,俯伏、隐伏之意也,阐述的是隐伏以避盛暑的道理。三伏天处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暑至处暑之间,分为初、中、末三个时间段:

初伏: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起的10天

中伏:夏至之后第四个庚日起的10或20天(根据夏至距离庚日的长短而定)

末伏: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

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庚日夏至

,十天干之一,序数七,列西方,在五行中代表金。三伏天正当一年最热的盛夏时节,火热太盛而金为之敛伏(火克金),或者说畏伏。这种说法自秦汉以来就有,译成大白话:“火气太盛金会化,温度太高人会挂,赶快躲起来吧!”

   

在三伏面前,凡人应当俯伏为先,就像亚伯兰虔诚迎接天使

---Murillo《Abraham Receiving the Three Angels》 

夏至,太阳光照射在北回归线上,北半球在这一天经历了一年之中最为长久的日光照射,天地万物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

在古人看来,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日。盛极必反,其结果是---夏至一阴生。这是古象数学的根基理论,也有圭表测景作为理论根椐。那么,问题来了:三伏天为什么不以阳气最盛的夏至为始点,而是始于夏至之后的第20多天?不是说夏至一阴生吗?

 

理想的三伏天究竟应该起止何时?交给上帝解答吧!

---Albrecht Durer《Apollo with the Solar Disc》 

归正认为,这是邵康节先生没交代清楚的象数问题,应有更深层次的运用。秦德公的三伏说法,更多源自于古人对气候变化的客观感知,以及五行生克理论所造成的惯性思维,与邵先生先天学的严谨逻辑有所差异。

以上是常识普及,接下来是对医理的思考

对于三伏天,中医学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:

第一种:认为这是应该以寒凉、或者说滋阴的药物或膳食来调理过剩的阳气,这种看法十分普遍,但认知的层次较低,归正在《夏日凉茶:你所不知道的慢性自残》这篇文章中已有谈及,此处不做重复地论述;

第二种:认为这是治疗宿疾的大好时机,于是乎三伏灸大行其道,这也是下文讨论的重点

近代医家对于三伏以及冬病夏治的思考,较为经典的出自清人张璐的《张氏医通》。书中记载了常发于冬日的哮喘病,在三伏天以白芥子末敷涂,让局部穴位产生烧灼感,乃至于起泡,以驱逼寒邪之沉积。

 

魏征:换身马甲就认不出你大爷了?

---Raphael《Saint George and Dragon》

张氏三伏医理的本质,是利用三伏天阳盛阴衰的身体状态,在阳气浮散发挥到极致的时候,助推一把气力,逼邪外出,就如李世民赠三扇与魏征,追斩泾河龙。当下虽无疾,却为冬寒计。

考张璐生平,原是明末官家子弟,少时求学治国,后明亡弃绝科举而专心医学。其生平经历与傅青主类似,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心志高远纯良,造诣绝非一般医者可比。基于此,归正认定张氏的三伏医理有其高明之处。

正统中医认为:人体阳气的宣发,经春生升,夏浮散,在盛夏时节已臻极致。《黄帝内经》第四卷《移精变气论》提出了“阴居以避暑”的理论,天气热了,找地方纳凉,当然正确。然而,这却与位列第一卷的《四气调神大论》中“圣人春夏养阳”的理论有着不小的矛盾。

归正认为,在这个问题上,必须遵从古人重视先后次序排列的传统思维,列于第一卷的篇章,是最重要的原则阐述,后面内容反而是原则之下的学术展开叙述。因此,“圣人春夏养阳”才是医理的上层。

 

阳气多了就活,阳气没了就死,再简单不过的道理。古人对光和太阳的崇拜,绝非遥不可及的敬畏,而是自内而外的驾驭

---Luca Giordano《Offering Sacrifices to Apollo》

再回到张璐的医理,归正认为所谓的三伏灸、三伏穴位敷贴、三伏天治冬寒宿疾等说法,都抓住了“阳气为重”的正统中医脉络,然而还未达到“养阳”的境界,其实质仍是顺势趋附。对此,借用陈修园先生的一句话“虽未醇,亦足贵”。

同时,对于三伏灸的运用,归正认为不应仅限于冬季哮喘,但凡因寒邪沉凝而反复发作的痼疾,皆可参考使用,但必须注意火灸疗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。每个人对火灸的耐受程度不同,胃肠道的通畅情况如何,舌苔厚腻还是剥少,脉象在火灸之后的变化,都必须认真观察,前后对比。切不可把三伏灸当做一种时髦消费,有做就是挣。

反过来讲,若是想借盛夏的阳盛阴衰来治病,归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仅限于三伏灸,方法多的是:

比如:夏气在四肢,中午运动四肢,力透掌指/趾,必有益于痹症的恢复;

再如:归正曾经在仲夏初秋间用重剂桂枝汤加味,治愈过迁延二十多年的重症过敏性鼻炎;

上述两种方法的背后逻辑,都是借阳盛阴衰之际,张正阳、逼阴邪,捣毁病灶。三伏灸,是当下中医界少有的近于“养阳”治病方式,但其背后的医理,却鲜有人思考,更不用说活学活用,将同样的医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(掣引、汤药)运用于人身之上。

 

何日若将真理完美地契合到人体之上,上帝的荣耀必得彰显

---Andrea Del Sarto《圣徒奥古斯汀揭示三人的奥秘》

对阴阳的不同理解和运用,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状态的高低,上文说到过,稍懂医理者,都明白热者寒之,寒者热之的道理,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提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调治手段。那么,高于这层次的,就是听起来似乎与之相矛盾的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这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并利用阴阳的基础上的,也是三伏灸有可能带领人们进入的全新认知境界。

三伏灸,是姑射山下的小石子,捡到了石头却没见到山,就太可惜了。

日月不亏明,金不失其重。为学者切记,切记!


———— THE END ————


钟俊中西医结合诊所2018-07-07 22:13:04

个人理解:从中医角度看病的实质为太阳宣发障碍,换句话说,当外感六淫、内伤七情、饮食劳倦、外伤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,导致机体一气周流生成、运行或功能障碍,六节气化失常,太阳之气发生急慢性宣发障碍,从而导致人体产生主观不适的现象。治病的目的就是消除不适,使人体六节气化恢复正常。三伏灸也就是借助人体自身旺盛的阳气,达到帮助太阳之气宣发的目的。赞 5

王建树医生2018-07-07 11:52:02

非常精彩的文章,三伏天究竟应该如何做到真正养阳,祛除经年积累的体内风寒之邪,应当因人而异,不可盲目附庸赞 4

郭天鹰@农资头条2018-07-07 17:07:22

感觉现今的问题是,很多人到夏天了阳气也透不出来,冷气、冷饮、吃的多、动的少,养尊处优,稍有上火或者皮表一些不适,立马拿清凉镇压,这分明就是养阴的节奏吧,这时节太阳不能充分运转,秋收就是问题吧。赞 3

冯氏宠物2018-07-07 11:31:40

先生您这次写的太深奥了吧,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,就一句(春夏养阳)就能让他们想很长时间了。再说现在的人已经被铜臭味浸淫透彻了,谁还管你死活。他们已经完全违背了(辩证论治)的原则。 谢谢先生的精彩文章[咖啡][咖啡]赞 3

仟佰亿2018-07-07 16:05:54

觉得好厉害,有机会要问你讨要那个过敏性鼻炎的方赞 2

三一医馆132955878932018-07-14 22:31:47

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赞 1

布袋果2018-07-09 20:48:14

日,阳;月,反射太阳,也可称为阳。日月继明,天之行健,天包地外,阳气不息。 有健行不已之升阳,方得高处不胜寒之降阴。赞 1

郭天鹰@农资头条2018-07-07 16:51:47

多喝热水,忌冷饮赞 1

庄子的~鱼2018-07-07 16:17:35

看了文章很开心,不知不觉的就哼了段天仙配。赞 1

一以贯之2018-07-07 15:45:34

日月不亏明 似有悟,金不失其重 何意自己慢慢参悟赞 1

影.2018-07-07 14:21:34

[强] 先生空余时可否分享一个怯湿的方法赞 1

福瑞港货(13828372088)大燕子2018-07-07 12:20:12

谢谢先生精彩文章!听君一席谈,胜读十年书!醍醐灌顶!赞 1

水里的鱼2018-07-07 12:04:59

谢谢赞 1

望青。2019-01-14 17:55:44

先生您好。从阴引阳掣引之可行?

Zheng2018-07-13 09:36:24

天时,夏至阳气最盛。而气温,天地气交,盛于三伏。原因,太阳后太阴肃降之气萌生,阳气折而欲向下。

z-pj2018-07-08 16:14:22

看来时间很重要,关键时间 借力打力,未必只有三伏天吧?有点太极的闻到。先生的文章要反复咀嚼才能更有味道啊,感谢先生

喜欢被割的韭菜2018-07-08 09:06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