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含麻黄的条文带组方
太阳病篇
23.太阳病,得之八九日,如疟状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其人不呕,清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发,脉微缓者,为欲愈也。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。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,以其不能得小汗出,身必痒,宜《桂枝麻黄各半汤》。
桂枝麻黄各半汤方: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, 芍药 , 生姜切 ,甘草炙, 麻黄去节 各一两 , 大枣四枚, 擘。杏仁二十四枚,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。右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温服六合,本云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,将息如上法。
25.服《桂枝汤》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《桂枝汤》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《桂枝二麻黄一汤》。
桂枝二麻黄一汤方: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, 芍药一两六铢, 麻黄十六铢 , 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 ,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, 甘草一两二铢炙 , 大枣五枚擘 , 右七味。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服,本云桂枝汤二份,麻黄汤一份,合为二升。分再服,今合为一方,将息如前法。
27.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《桂枝二越婢一汤》
桂枝二越婢一汤方: 桂枝去皮, 芍药, 麻黄 , 甘草炙, 各十八铢 。大枣四枚擘 , 生姜一两二铢切 ,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。右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黄,一二沸,去上沫。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,合之。饮一升。今合为一方,桂枝二份越婢一份。
31.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恶风,《葛根汤》主之。
葛根汤: 葛根四两 ,麻黄三两去节 , 桂枝二两去皮 , 生姜三两切 ,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, 大枣十二枚擘, 右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余如桂枝法,将息及禁忌。
32.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《葛根汤》主之。
33.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《葛根加半夏汤》主之
葛根加半夏汤方 : 葛根四两 , 麻黄三两去节 ,甘草二两炙 , 芍药二两 , 桂枝二两去皮 ,生姜二两切, 半夏半升洗, 大枣十二枚擘 。 右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黄,减二升,去白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35.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《麻黄汤》主之。
麻黄汤方: 麻黄三两去节 , 桂枝二两去皮 , 甘草一两炙 ,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,右四味。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36.太阳与阳明合病,喘而胸满者,不可下,宜《麻黄汤》。
37.太阳病,十日以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胁痛者,与《小柴胡汤》。脉但浮者,与《麻黄汤》。
38.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《大青龙汤》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
大青龙汤方: 麻黄六两去节, 桂枝二两去皮, 甘草二两炙,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,生姜三两切 ,大枣十枚擘, 石膏如鸡子大碎 。 右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出多者,温粉粉之,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若复服汗多,亡阳,遂虚,恶风、烦躁,不得眠也。
40.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《小青龙汤》主之。
小青龙汤方: 麻黄去节 , 芍药, 细辛, 干姜, 甘草炙 ,桂枝去皮 ,各三两 。 五味子半升 , 半夏洗半升, 右八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若渴者,去半夏、加栝蒌根三两。若微利者、去麻黄、加荛花如一鸡子,熬,令赤色。若噎者,去麻黄、加附子一枚炮。若小便不利、少腹满者,去麻黄,加茯苓四两。若喘者,去麻黄,加杏仁半升去皮尖,且荛花不治利,麻黄主喘,今此语反之,疑非仲景意。臣亿等谨按,小青龙汤大要治水,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,水若去、利则止
41.伤寒,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不渴。服汤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《小青龙汤》主之。
46.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《麻黄汤》主之。
51.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《麻黄汤》。
52.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《麻黄汤》。
55.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《麻黄汤》主之。
63.发汗后,不可更行《桂枝汤》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》。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:麻黄四两去节,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, 甘草二两炙 , 石膏半斤碎绵裹 。 右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162.下后,不可更行《桂枝汤》,若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《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》。
阳明病
232.脉但浮,无余症者,与《麻黄汤》。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235.阳明病,脉浮,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《麻黄汤》。
262.伤寒,瘀热在里,身必黄,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》主之。
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: 麻黄二两去节。 连轺二两(连翘根是)。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。 赤小豆一升 。大枣十二枚擘 。 生梓白皮切一升 。生姜二两切 。 甘草二两炙 。 右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黄,再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半日服尽。
少阴病
301.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《麻黄细辛附子汤》主之。
麻黄细辛附子汤方: 麻黄二两去节。 细辛二两 。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。 右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黄。减二升。去上沫。内诸药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温服。一升日三服。
302.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《麻黄附子甘草汤》微发汗。以二三日无证,故微发汗也。
麻黄附子甘草汤方: 麻黄二两去节, 甘草二两炙,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, 右三味。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357.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《麻黄升麻汤》主之。
麻黄升麻汤方: 麻黄二两半去节 , 升麻一两一分, 当归一两一分, 知母十八株 , 黄芩十八株, 萎蕤十八铢(一作菖蒲) , 芍药六铢 ,天门冬六铢去心 , 桂枝六铢去皮 , 茯苓六铢 , 甘草六铢炙 ,石膏六铢碎绵裹 ,白术六铢 , 干姜六铢 , 右十四味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一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。
金匮要略篇
二痉湿暍病脉证治
428.太阳病,无汗而小便反少,气上冲胸,口噤不得语,欲作刚痉,葛根汤主之。
436.湿家身烦疼,可与麻黄加术汤,发其汗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麻黄加术汤方:麻黄三两(去节) 桂枝二两(去皮) 甘草一两(炙) 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 白术四两 右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。
437.病者一身尽疼,发热,日晡所剧者,名风湿。此病伤于汗出当风,或久伤取冷所致也。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:麻黄(去节)半两(汤泡) 甘草一两(炙)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(去皮尖,炒) 右锉麻豆大,每服四钱匕,水盏半,煮八分,去痒,温服,有微汗,避风。
438.风湿,脉浮,身重,汗出,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
防己黄芪汤方: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(炒)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(去芦) 右锉麻豆大,每抄五钱匕,生姜四片,大枣一枚,水盏半,煎八分,去滓温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加麻黄半两;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;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;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。服后当如虫行皮中,从腰下如冰,后坐被上,又以一被绕腰以下,温令微汗,差。
四疟病
463.疟多寒者,名曰牡疟,蜀漆散主之。 附《外台秘要》 牡蛎汤,治牡疟。
牡蛎汤方:牡蛎四两(熬) 麻黄(去节)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蜀漆、麻黄,去上沫,得六升,内诸药,煮取二升,温眼一升,若吐,则勿更服。
五中风历节
471.诸肢节疼痛,身体魁羸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,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。
桂枝芍药知母汤方: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(炮) 右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473.病历节,不可屈伸,疼痛,乌头汤主之。 乌头汤。治脚气疼痛,不可屈伸。 矾石汤。治脚气冲心。 附方 《古今录验》续命汤。治中风痱,身体不能自收,口不能言,冒昧不知痛处,或拘急不得转侧。 《千金要方》小续命汤。治卒中风欲死,身体缓急,口目不正,舌强不能语,奄奄忽忽,神情闷乱,诸风服之皆验,不令人虚方。 《千金要方》三黄汤。治中风,手足拘急,百节疼痛,烦热心乱,恶寒,经日不欲饮食。 《近效方》术附子汤。治风虚头重眩,苦极,不知食味,暖肌补中,益精气。 八味肾气丸。治脚气上入,少腹不仁。 《千金要方》越婢加术汤。治肉极热,则身体津脱,腠理开,汗大泄,厉风气,下焦脚弱。
乌头汤方:治脚气疼痛,不可屈伸。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(炙) 川乌五枚(口父 咀,以蜜二升,煎取一升,即出乌豆) 右五味,口父 咀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蜜煎中,更煎之,服七合。不知,尽服之
三黄汤方:治脚气疼痛,不可屈伸。 麻黄 芍药 治中风手足拘急,百节疼痛,烦热心乱,恶寒,经日不欲饮食。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 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,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,心热加大黄二分,腹满加枳实一枚,气逆加人参三分,悸加牡蛎三分,渴加栝蒌根三分,先有寒,加附子一枚。
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
497.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,射干麻黄汤主之。
射干麻黄汤方:射干十三枚(一云三两)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(洗)(一法半升) 右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两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499.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
厚朴麻黄汤方: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麦熟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504.咳而上气,此为肺胀,其人喘,目如脱状,脉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汤主之。
越婢加半夏汤方: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右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505.肺胀,咳而上气,烦躁而喘,脉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。
小青龙加石膏汤方: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右九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上洗,内诸药,煮取三升。强人眼一升,羸者减之,日三服,小儿服四合。
十二痰饮咳嗽
588.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
小青龙汤方:麻黄三两(去节)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(炙)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半夏半升(洗) 右八昧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600.咳逆倚息不得卧,小青龙汤主之。
604.水去呕止,其人形肿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证应内麻黄,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。若逆而内之者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虚,麻黄发其阳故也。
十四水气病
624.里水者,一身面目黄肿,其脉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术汤主之。
越婢汤方: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恶风者加附子一枚,炮。风水加术四两。
641.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腹痛加芍药。
防己黄芪汤方: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(炒)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(去芦) 右锉麻豆大,每抄五钱匕,生姜四片,大枣一枚,水盏半,煎八分,去滓温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加麻黄半两;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;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;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。服后当如虫行皮中,从腰下如冰,后坐被上,又以一被绕腰以下,温令微汗,差。
642.风水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,越婢汤主之。
越婢汤方: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恶风者加附子一枚,炮。风水加术四两。
644.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,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
甘草麻黄汤方: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重复汗出,不汗,再服,慎风寒。
645.水之为病,其脉沉小,属少阴。浮者为风;无水,虚胀者为气。水,发其汗即已。脉沉者,宜麻黄附子汤。浮者,宜杏子汤。
麻黄附子汤方: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(炮) 右三昧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分,日三服。
650.气分,心下坚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所作,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。
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: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(炮) 右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,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,即愈。
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
686.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半夏麻黄丸方:半夏 麻黄等份 右二味,末之,炼蜜和丸小豆大,饮服三丸,日三服。
十七呕吐哕下利
709.吐后,渴欲得水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。兼主微风,脉紧头痛。
文蛤汤方: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二十二妇人杂病
782.妇人吐涎沫,医反下之,心下即痞,当先治其吐涎沫,小青龙汤主之。涎沫止,乃治痞,泻心汤主之。
小青龙汤方:麻黄三两(去节)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(炙)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半夏半升(洗) 右八昧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