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“导热外出”正名
傅爱明/1981.4
热证是八纲辨证中很重要的一纲,它有虚实之分,其治则是“热者寒之”。实热为有余,又须“有余折之”,传统上有解表透热、通腑泄热、辛寒清热、苦寒清热等法,名目繁多,而其中相当部分均可以“导热外出”概之。“导热外出”虽未曾明确提过,但实为古人用于实热证的基本治法。
导热外出的理论来源于《内经》
《素问•热沦》中治热条文有二:“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,故可汗而已。”“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,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。”笔者认为不论“汗”或”泄”,皆含导热外出之意,以满否三日来区分治法,实言治热须先审病之久暂,以别热之所在,再因势利导,“其在皮者汗而发之”,一其下者引而竭之”,经两条途经,来导热外出。
《内经》治病以针刺法最为常用,治热也是如此。《灵枢•热病》曰“热病三日,……人迎躁者,取之诸阳五十九刺,以泻其热而出其汗。”《灵枢•刺节真邪》曰:凡刺热邪越而沧,出游不归乃无病,为开通辟门户,使邪得出病乃己。”可见针刺既能直接以手法开合使邪热外泄,又能间接通过发汗等效应而达到治热的目的,这些机理也均是导热外出。
其它如“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”,“火郁发之”等等,皆是《内经》治热的典范。尽管《内经》未明言导热外出一同,但其理法实际上已阐明。
导热外出是仲景治热的重要方法
仲景治热,在太阳用麻、桂为君,以发汗解肌,驱邪外出、郁阳得泄故能不清热而热自消。在少阳用柴胡为君,以转透郁热。入阳明经虽热甚,但仍为无形邪热,犹可转透,故用石膏为君,辛寒清透。至阳明腑实内结,邪热已无转透之机,故改用大黄为君,因势利导而下之,别开出路。以上三阳证之主方,在导热外出上是一致的。再如大青龙汤、大柴胡汤、大陷胸汤、桂麻各半汤、桂枝二越婢一汤,麻杏石甘汤、枝子豉汤、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,等等,亦皆导热外出,仅泄热途径不同而已。
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风水表热用越婢汤以透表热泄,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转透郁热,热毒肠痈用大黄牡丹汤攻下泻热、逐淤排脓,湿热黄疸或汗,或吐、或下、或利,皆系本法的具体应用。
综上所述,仲景治热,证属有余者,不单纯用寒凉清泻药,而是通过导热外出手段达到治热的目的。
导热外出是治疗温病的关健
叶天士在《外感温热篇》中指出:“在卫汗之可也,到气才可清气,入营犹可透热转气……”寥寥数语,导热外出的治法已一目了然。
吴鞠通治上焦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,用银翘散轻清之品,并嘱后人“勿过煎肺药取轻清,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。”治太阴温病初起,咳而发热者用桑菊饮,治热入气分、火热炽盛者用白虎汤,热入阳明、腑实内结者用承气汤,皆仿仲景法,清而泄之。治太阴温病二、三日,心烦不安,胸痞欲呕者,用瓜蒂散催吐,以发越胸隔之热,显然也属于本法。治温病初入营分用清营汤,方中银、翘、竹叶轻清之品,正为透营转气而设。这些治法虽用于温病不同阶段,但均体现了导热外出法则。
在治温病中,“救津液”是十分重要的,但伤津液乃患于热邪,只有及时导热外出,才能有效地保护津液,不至于“亡羊补牢”,疲于救津。否则温邪稽留不去,不断耗伤津液,救津液是被动或徒劳的。因此《温病条辨》先论银翘散、白虎汤和承气汤,编在生脉散、增液汤之前,其道理就是“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”。
从上讨论,可归纳导热外出的具体途经如下:(一)发汗:如银翘散、桂枝二越婢一汤;(二)宣透:如枝子鼓汤、升阳散火汤;(三)涌吐:如瓜蒂散、千金烧盐方;(四)通腑:如承气汤、抵当汤;(五)利尿:如八正散、小蓟饮子。
导热外出法对实热证来说是一种治病求本,历代医家运用治病,获良好疗效,甚至某些病证的治疗非用此法不可(如承气汤证)。而且本法没有寒遏留邪之弊,比单纯的寒凉清热法全面。笔者今冒昧提出“导热外出”之词,希同道斧正。